当前位置: 首页>>教师发展>>教研之窗>>正文
走进现代  感受经典——王立功参加第14届《现代与经典》感悟
2012年04月28日   审核人:

走进现代   感受经典

---参加第14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感悟

王立功

2012420—22日,我有幸参加了“第14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零距离地和数学专家面对面接触,感受他们的数学魅力。他们的精彩已经根植于我脑海中,让我的心灵感到震撼----原来教育可以如此多彩!

首先是来自北京的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的《可能性》,尽管已年近花甲,但他的教育热情依然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但最让我折服的是他对教材的使用已经不是单纯的教教材而是创造性的用教材教。情境引入环节让我打开眼界:

57

+2

通过让学生观察上面这道题是进位加还是不进位加?引出“可能”;接下来让学生分析结果是两位数还是三位数?自然的引出“一定”和“不可能”。整个过程流畅、自然、和谐。我当时再想这样的一个情境算是情境吗?情境的引入不是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吗?为什么这样的一个情境用在这里如此的成功?一连串的问题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的冒出来。原来是这样: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算术题学生可以说已经做了成千上万,积累起了大量的丰富经验,这样的一个情境恰是激发起来他们以前的经验,不成功都很困难!刘老师他善于用数学的思维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一点让我感触很深、感悟颇多!小小的改动更能体现数学的严谨和逻辑,这是刘老师带给我的另一个精彩。这节课刘老师的课件制作很简单,但是里面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却引起了我注意和思考。

         例:在(   )里填上“可能”、“不可能”、“一定”。

           1、两个锐角的和还是锐角。(    

答案是“可能”。刘老师的课件的答案“可能”并不是直接在(   )里出现的,而是做了一个小小的设计在题目要求“在(   )里填上“可能”、“不可能”、“一定”。”复制了一个“可能”拖到括号里的。一个小小的改动让我觉得刘老师的心思的多么的精巧和缜密。

第三场是“数学王子”张齐华的《认识负数》。王子的光芒和睿智不断地引来与会现场的一阵阵欢呼。他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沸腾了,我带着渴望如痴如醉地也融入到课堂中。张齐华毫无例外是华丽的、光芒万丈的,他的精彩他的表现盖住了所有学生的光芒。这节课《认识负数》因他而精彩。而第二场贲友林的《商不变的规律》给我的感觉却恰恰相反,这是一节随堂课,是南师附小“生本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现。我为孩子的精彩表现而感到震撼,他们的的思维是如此的活跃、语言表达非常流畅、小组合作的亲密无间把贲老师的气场完全压住,我甚至觉得这就是一场孩子的对决,老师你可以哪凉快哪待着去了。闫勤校长的评课我觉得很中肯:开始的时候张齐华一个人一个月打的柴可能会超过贲友林二个月打的柴,可是3年、4年以后呢,贲老师的学生一天打的柴就可能超过张齐华一个月打的柴。听完评课,我也陷入了思考中(我的课堂教学特色是什么?)!

在接下来的几场中,当罗鸣亮老师蹲下来和学生一起仰望着听讲台上的孩子的讲解时,我的内心起来变化。像他们这样的大师都可以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平等的和学生对话,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把我们所谓的教师的尊严抬得高高的,让学生感觉触不可及。(难道只有让学生见到你就会噤若寒蝉这样的教学效果才好吗?这样教师才能感到优越感吗?)最后一场是来自福建的刘松老师,他别样的语言和幽默的教学风格可以说把数学王子的光芒都给掩盖了,我由衷的感受到“为什么说压轴的总是最精彩的!”

所有的精彩在我的脑海中汇聚成一个问题:他们的课堂为什么这么精彩?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

1、他们每一节课都明显的渗透着自己的教学理念,只有有了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的教学思考一堂课你才能伸缩自如,游刃有余。扪心自问,这段时间的教学,我一直处于迷茫的状态,觉得这个好,那个也好,最后的结果是形有了神散了。没有了神(自己的教学理念)每一节课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开始,自己永远是在原地踏步!

2、对教材的理解透彻、创新。再一次的扪心自问:我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理解还远远的不够,花的心思还差很多,这次南京之行,行的及时,我感觉自己好像冲破了一个瓶颈,对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都有了更新的理解和思考。(2012423的的课堂,我感觉游刃有余,很轻松的就把课上下来了。)多一点对教材的思考真的可以让我们眼前一亮!

3、他们的精彩源自于他们的研究。很多老师他们上的课的内容都是他们一直研究的课题、研究的教学内容。例如:解决问题的策略,他们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的基础上怎样教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都是经过实践和验证的。此时我记得我们王校长说过的一句话“你只有处在不断的研究中才能成长的更快。”说实在的当时这句话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我认为它对我来说遥不可及。这次南京之行,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原来研究就在我们的身边,和我离得是如此的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这次的南京之行把一直困扰我的疑惑“学生几乎都会的教学内容怎样教?”也消除了。教师是一门专业也是一门良心的职业,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现分化,他们优秀就要他们更优秀,因为将来他们可能使这样的人“这个世界因为他而发生了改变。”所以在今后我的教学中我要做到“三不教”:

一、学生都知道了我不教;

二、学生自己完全学会的我不教;

三、教也不会的的我不教。

那我教什么?

一、教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二、教学生自己怎么也想不到的地方;

三、教学生自己学不活的地方。

总之,这次南京之行,我满载而归!

关闭窗口